九游游戏下载 | 您所在的位置:九游游戏下载 > 本网原创 > 正文 |
2017-11-01 09:13 游晓璐 来源: 责任编辑:林静 我来说两句 |
分享到:
|
余玉芳老人,被称为仙游乡村里的“袁隆平” 导读:在仙游盖尾镇石马村,有这样一个老人。即使家中有困难,他依然为村里,修路,修水,进行农作物实验,将良种推广给村民。他今年83岁,叫余玉芳,被称为仙游乡村里的“袁隆平”。他是一个乡邻们提起,都“肃然起敬”的人。 东南网莆田11月1日讯(通讯员 游晓璐)“现在,这样的好人,很难找。至少,我没见过像余玉芳这样的好人。”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村民余清炎说道。 “他自己在田里做实验。哪些农作物品种好、苗子好,化肥好,他实践了以后告诉我们,还在村里的广播里通知大家,什么时候该除草了,该施肥,经他的指点,我地里农作物的产量高了许多。我是农民,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”村民余国芳说道。 “他为村里做事,不拿公家一分钱,还常常自掏腰包。大家,都看在眼里。”村民余金海说道。 “一个80多岁的老人,要照顾自己的老婆和女儿,还为大家修水管、修路,做了这么多事,很感动。” …… 在石马村,提起余玉芳,村民们赞不绝口。 为“大家种田”比赚钱更有意义 1934年,余玉芳出生于仙游盖尾镇石马村贫穷农户的家中。11岁时,他父亲去世。父亲去世后,他便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。“那时候,下田干活,吃不饱,只能吃红薯渣。” “自己吃过苦,现在都熬过来了,就想为大家,做一些事情。”余玉芳说道。 1982年,余玉芳从仙游县中医院退休。回到老家,为村民们看病,分文不取。村里的赤脚医生找到余玉芳,说:“你免费行医,是砸了我的饭碗。”于是,余玉芳只好找另外一条路“为人民服务”。 余玉芳看到乡亲大田生产耕作粗放,作物品种更新慢,种田效益低,便萌发了带领乡亲“科学种田”的念头。余玉芳从小种田,知道农人的艰辛。“如果用科学的办法种田,提高产量,这是最让乡亲们受益的事。” 刚开始,余玉芳的家人并不理解老人“种田”的决定。 “退休了,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。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?”家人心疼道。余玉芳退休后,每个月有上千元的工资,曾有老板高薪请他到中医堂坐诊,被他婉拒。 “为大家种田,比赚钱更有意义。”余玉芳说道。 他从零开始,自费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,拜师求教,努力学习。泉州市农科所国家级小麦专家何曼试,是余玉芳的老乡。余玉芳跑到泉州,向专家请教;自己花钱买麦种,在田里试种,请专家指导。 在石马村里,你时常可以看见一个老人戴着草帽,弯着腰,在田地里耕种。 他的田,与众不同。插着几个木牌子,分别种着不同的实验农作物。 烈日炎炎,风吹雨打,没有阻挡他的脚步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余玉芳的培育下,亩产400多斤的小麦,增产至600斤,跃居全省第一。 种子质量好、产量高,通过省内许多农业单位、专家的介绍、推荐,许多外省人纷纷到石马村买种子。 每当成功实验一个品种,余玉芳便将种子、化肥、耕作的方法告诉乡亲。 余玉芳并没有停下。他马上又转入“黑小麦”的试验中。刚开始,余玉芳遇到了挫折,第一批黑小麦,死了。村里开始有人说:“一个农村的老头,怎么懂科学耕种?”余玉芳没有放弃,自费请教专家,从早到晚,呆在地里观察、耕种。 终于,黑小麦实验成功了,流言蜚语不攻自破。 黑小麦开始在全县推广,并扩展到全省。据科学鉴定,黑小麦76号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,蛋白质含量20.5%,比一般白粒小麦高60%;人体不能合成的7种氨基酸比一般小麦高33.3%-79.3%,在日本,被称为“21世纪的黑贵妃”。 实验成功后,余玉芳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经验传授给村民,包括那些对他说三道四的人。“做良种实验的初衷就是通过科学种田,让农民生活好起来。”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会比他赚更多的钱。认真算下来,他干的,还都是贴钱的买卖。 但他乐此不疲。 1995年,在仙游县农业局的帮助下,余玉芳成功试种三种水稻,向全县推广。 红薯、桂圆、花生、大豆大获丰收 石马村是“兴化桂圆”的主产地之一,但群众种的龙眼大多是实生本树,果小质劣,产量低。余玉芳率先将自家5o多株的龙眼进行嫁接换种,试产后,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。在他的带动下,石马村和周围4个村的6500多亩龙眼都嫁接上优良品种。他还引导果农推广控梢除虫施肥等措施,改变了果农长期以来“头吃土尾吃露”的粗放管理方式,促使当地龙眼效益明显提高。如今,村里果农都感激地说,“我们的龙眼树能变成‘摇钱树’,多亏了老余呀!” 2005年,余玉芳与省农林大学挂钩,做了17个品种,30多亩试验田,都大获丰收。“余老实验的‘金山17’红薯,甜,产量高,他带着我们种植,每亩增收了百分之三十,大家都特别高兴”。村民余国芳说。 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。不久,余玉芳就与林玉水等18位村民小组长和党员合计成立老年人科技小组,承担泉州农科院的泉麦系列、黑小麦、黑大豆、花生、地瓜、多系杂优水稻、巴西陆稻等180多个品系的试验。这18个村民,被称为“十八罗汉”,他们成为石马村科学种田的“中转站”。 在专家的指导下,他们通过田间排列和试验控制,进行田间记载及植株考量测产等,为专家提供各种科学的数据。石马村成为泉麦3号和泉花10号的育种基地,每年为泉州、漳州等地提供20000多公斤种子。 2009年,余玉芳被中国科协、财政部评为被推选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。有一次,省里的领导来石马村里的文化科技站视察,说道:“为什么你得了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’的这么重要的荣誉,都没有在村里把奖牌挂起来?” “他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,不喜欢夸耀自己,为人很低调。他对我说,得了这个奖,不是一个人的荣誉,是全村人的功劳。”村民余金海说。 即使如今已是82岁高龄,余玉芳依然在做良种实验。 今年,在自家门的地上,余玉芳种下了“新竹西地瓜”、“金山57号”等3个不同品种的红薯。如今,田地里,已是一片绿油油,地瓜长势甚旺。老人穿着白色的上衣,黑色布裤,满头白发,走在田间,蹲下来,扒开土,饱满的红薯便露了出来:“你看,这个红薯皮是白的,心是紫的,如果这次试验成功了,村民们就可以吃上白皮紫心地瓜了。”老人笑着说道。 多年的耕种及科学种植经验,让余玉芳变成了一个“农田医生”。“只要在地里看到农作物的苗子,他就能知道收成好不好。哪里步骤做得好或做得不好,就像医生把脉问诊一样。我们种田,不懂的就请教老余。”村民余金海说。 小山村有个“科技日”,风雨无阻 石马村是仙游县较为偏僻的村之一,曾经因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,群众很迷信,农业生产都去问神求卜。2005年,余玉芳当选锦鹤宫董事会成员,他说服董事会全体成员将原计划扩建锦鹤宫的25万元资金用于建设村科技文化站,添置近万册科技图书,利用初一、十五群众到宫里烧香的机会,引导群众学习科技知识。 为了鼓励村民学科技、用科技,余玉芳将每个月的“初一”、“十五”定为村民学习科技知识日,他邀请植保专家张元洪、国家级小麦专家何曼试、农业局水稻专家阿贵等各级专家、技术员给村民上课,推广农业“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农药、新肥料、新机具”。 数十年来,初一、十五开课的“科技日”风雨无阻,每期,都有30多名学员来上课。省里的专家来石马村调研说:“你们村里的老人科技文化站里的学习班,办得比省里还正规!” 村民余进忠之前在外地生活,3年前回到石马村,参加了学习班。“在课堂上,不仅可以学会怎么科学种田,还可以学到养生保健知识,听到外面的新闻。”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而言,这个“科技日”无异于打开了农村对外界的一扇“天窗”。 为了这个科技文化站,他还自掏腰包,购买了彩电、音响、广播器材,创建广播室。“余玉芳的钱,从来都是从家里往外送,从没有把村里的钱拿回家过”。村民余清炎说。 每到病虫害高发期,石马村的广播便会响起一个老者的声音。余玉芳用本地话,通知大家注意除虫。与农业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余玉芳时刻关注最新动态,一有病虫害消息,立即通过自己创办的广播室,通知村民及时打药,传播农业科技知识,担起科学种田的“二传手”。他说,“群众丰收我欢喜,群众减收我担忧啊!” 8月14日,在石马村科技文化站上完课,余玉芳戴上草帽,骑着自己老式自行车,顶着炎炎烈日,经过一片片农田,回到家,照料老妻子和女儿。他的妻子身患风湿性心脏病、老年痴呆症,小女儿得了癫痫病,生活起居,都需要他的照料。 “虽然我有困难,但是,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很多。我能做一点,就做一点。”余玉芳笑着说道,脸上荡起几道皱纹。 |
相关阅读:
| |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:1310572
主办: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|
||